▲9月19日,工人在河北省晉州市一家紡織企業的生產車間工作。圖/新華社


民營經濟政策執行“梗阻”有望一一打通。


10月23日,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公告,國務院擬于11月組織開展2023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,對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16個?。▍^、市)、國務院相關部門進行實地督查。為實現督查提質增效與減輕基層負擔并舉,國務院辦公廳從即日起面向社會征集問題線索。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可通過國務院“互聯網+督查”平臺反映。


從公告發布的征集內容看,包括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壯大、妨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、影響擴大國內需求、影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到位等五個主要方面。其中僅涉及民營經濟方面又細分為7個具體條目。


細讀就會發現,每一條均指向政府行政可能出現的“病灶”,也均觸及經營主體和民眾生產生活的痛點。就好比一個個高懸待解的問號,釋放出解決問題的強烈信號。


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,在穩定增長、促進創新、增加就業、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今年7月和8月,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》和《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》相繼發布,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。


其后,多部門也密集出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措施,可以說,在政策層面,目前民營經濟確實迎來了振奮人心的重大利好。


此番國務院向社會征集問題線索,并將對16省(區、市)啟動綜合督查,旨在破解中央政策落地落實的難題,對推動解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意義重大。此次督查,顯然就是沖著解決實際問題去的。


事實上,今年7月,國務院“互聯網+督查”平臺已經面向社會征集十個方面的問題線索和意見建議。比較這兩份文件,問題存在一定的契合度,如涉企亂收費、亂罰款、亂攤派,地方保護、市場分割,對民營企業實行歧視化、差別化待遇等,但總體講,這次的問題征集顯然更具體、更聚焦,也更明白無誤地直指誤區、難點和痼疾。


這也表明,對于當下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機制性阻礙,以及地方政府、相關部門在具體行政過程中的不當作為,中央密切關注、高度關切。


現實生活中,盡管很多地方也在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,但很多時候,缺乏政策執行的延續性。諸如處罰不當、以罰代管、壟斷經營、強制服務、不合理收費等亂象并未消除;更有甚者,部分地方官員濫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。


政企之間關系的扭曲,也導致民營企業與政府官員之間不時出現利益輸送等情形。日前,遼寧省原副省長、省公安廳原廳長王大偉受賄折合人民幣5.55億余元引發廣泛關注。


據庭審披露,遼寧省某知名民營企業被指向王大偉行賄,而王大偉也被指為多家企業在經營、案件處理等方面辦事、平事。如此糾纏互動,不僅影響企業健康發展,也敗壞了社會風氣、惡化了政治生態。


當下,我國總體經濟環境趨穩,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逐漸提升,而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強勢發力,民營經濟正在持續發展。當此之際,必須采取強力措施,以穩政策來穩預期,以抓落實來促發展,確保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精神體現到每一個市場主體,澆水澆到根上。


借此次督查,企業和民眾可以暢通表達渠道,釋放民間活力,而地方政府也會因督導而受到觸動并調整施政,積極行政,努力作為,真正把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。


撰稿/龍之朱(媒體人)

編輯/遲道華

校對/劉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