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AI與科幻似乎有著天然的某些聯系,但文學的關鍵還在于“人”。圖/新華社


一篇AI小說,竟然獲得了科幻獎!


據報道,一本名為《機憶之地》的小說,于近日在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。隨后,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在其個人社交賬號上發布消息,稱這篇小說從筆名、標題、正文到配圖,“100%的內容都是AI寫的”。


有趣的是,在未曾提前知會評委的情況下,6位評審專家僅1人看出了這篇參賽作品的“AI味兒”,另有3位專家對其表示欣賞,并投票推薦。


雖然作者稱此舉完全是出自對AI應用研究的興趣,但《機憶之地》高票獲獎,還是在文學界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,也令人暗自思忖:當作為人類精神高地的文學領域都被AI強勢“入侵”時,作家存在的意義是什么?在人工智能時代,文學又該往何處去?


其實,這篇獲獎小說盡管有著“AI”標簽,但從其醞釀、寫作及誕生的整個創作過程可以看出,“人的選擇”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,更直接決定了小說的最終樣貌。


比如,當操作者向AI提出“用卡夫卡的文學風格,重新改寫這段內容”時,AI交出的答卷卻是“她站在那里,如同卡夫卡筆下的人物……”這樣生硬的內容。只有通過調整指令,如補充“不要出現卡夫卡字樣”等,不斷對其進行引導和規訓,才能避免這樣的低級嵌套。


也就是說,盡管AI能夠學習過往作品和創作思路,并生成新文本,但歸根究底,AI也不過是在根據人類的需求來完成任務,并接受人類對內容完成度的判定,其本身并不具備“自主性”。因此,人人都可以用AI寫作,卻非人人都能寫出“AI好作品”,所謂的“AI寫作”依然是人類創造力的“延伸”。


而且,細讀這篇AI小說也不難發現,雖然作品不乏科技相關的語匯,且情節完整,邏輯自洽,卻給人一種非常明顯的“拼貼感”,新奇的概念和設定背后不僅缺乏對過往現實的生動再現,更缺乏對未來世界深入肌理的思考,連對主人公情感體驗的描寫都是一板一眼。借用文學批評家陶東風的一句話:“這想象力如同電腦游戲機的想象力,缺血、蒼白,除了技術意義上的匪夷所思,沒有別的?!?/p>


作家余華也曾嘗試過AI寫作,在ChatGPT上問了兩個問題:“文學是什么?”“文學有什么意義?”ChatGPT加載了很久,也沒能給出答案。余華說,或許這個故障本身就已經是它的回答了。因為,真正偉大的“文學”從來沒有標準的模板,人們接近它,只憑一份心靈的震顫與共鳴。


如果說文學創作是想象翅膀的騰飛,是思維的自由馳騁,那么AI小說雖然也披著文學的外衣,本質卻恰恰相反,它是亦步亦趨的模仿,是邏輯嚴密的推理與計算。AI創作的本質是歸納總結,而文學創作的精髓在于想象與演繹。


尤其是,文學創作本身具有無限性以及非邏輯性,人的感受和想法,也無法通過模型或算法被簡單分解。而這些,恰恰是從古到今人類進行文學創作的源泉。


當然,技術仍在飛速進步,科技與文藝的結合也日益緊密,或許未來,人工智能真能夠通過搜集處理海量的數據,來深化對人類心理、情感、社會、文化的理解,最后書寫出更具沉浸感的文學作品。但即便如此,我們也不必對“AI文學”如臨大敵。


一方面,人工智能思維模型的運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淘汰機制,被擠壓、代替的是那些類型化的“速食文學”,同時也讓那些被快餐化市場所吞沒的真正的“人的文學”浮出地表。


而這無疑也將倒逼作家們更深觸及社會的脈動,探索人類的微妙情感,創造新的語言和表達風格。畢竟,文學的意義不僅僅是創作出吸引人的故事,更要引發讀者思考。


另一方面,AI作為輔助性工具,也可以幫助作家實現“更豐富的想象、更精準的表達、更高效的修改”,與我們并肩作戰。在此意義上,作為“人的文學”,文學不會消亡,而只會隨著時代的變化,不斷創新和發展。


撰稿 / 王亭蘇(北京大學學生)

編輯 / 何睿

校對 / 李立軍